注册送彩金

注册送彩金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介绍

(一)学科基本情况

      本学科创立于1909年,是国内最早的交通运输学科。学科实力强劲,1981年入选全国首批博士授权点。运输管理工程、铁道运输自动化与通信1987年获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再度被评为全国该领域三个重点学科之一。2004年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排名第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所在的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等级。2019年作为唯一高校、唯一中国单位获“金马车”国际交通运输奖-交通运输杰出贡献奖,2023年交通运输工程软科世界一流学科第五次排名世界第一,2018-2023年连续五年获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

//pics5.baidu.com/feed/c83d70cf3bc79f3d5883495be02ee21d738b2992.jpeg@f_auto?token=a596a1d8aeb48036994b595204f2c6ac

图1 第十一届“金马车”国际交通运输奖颁奖典礼

(二)学科定位与目标、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本学科长期致力于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组织优势力量强化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交通运输领域为主体,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领域拓展的国际领先综合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及创新基地,显著提升推动全球综合交通运输领域运营及创新的能力,努力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建设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学科。

   本学科百余年来理论与技术并重、管理与服务融合,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与技术、轨道运输组织理论与技术、城市交通工程理论与技术、运输与物流理论与技术、民航运输理论与技术、智能运输系统理论与技术六个特色鲜明学科方向。

   本学科长期秉持深耕理论、精耕技术、细耕管理、智耕服务,构建了以铁路为优势和特色、涵盖公路、城轨、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团队,涌现了秦作睿、胡安洲、汪希时等一大批新中国交通运输领域著名专家;荣获了多项“第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交通运输学科,获批了我国第一个运输管理工程专业博士点,主持了我国第一个交通领域973计划项目,培养了我国第一个交通运输领域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获得了我国第一个交通运输领域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三)学科师资队伍情况

      学科师资团队实力雄厚。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拥有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科技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十四五期间,新增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多人次入选国科协、北京市科协等各类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四)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交通运输领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水平精深、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创新型高级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

   育人成果丰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1项。拥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转型课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3本国家级精品教材、14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源质量逐年提升。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入选全国唯一交通运输类冬奥实习生专项招生计划。硕士推免生同类及以上高校生源占比70%以上。博士生同类高校生源占比90%左右,保持了良好生源态势。本学科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近三年保持在98%以上,所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五)学科科研水平及学科平台情况

   学科科研实力强劲。2017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图2 本学科科研主要获奖情况

     学科平台建设完备。建有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实验中心、交通运输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及教学实验平台,获批交通运输部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当年度批准的唯一一家高校牵头通过交通运输部认定的综合交通运输理论行业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城市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十四五”期间,育人实践平台实现“两突破”,运输设备教学馆获批为首批“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和首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入选首批教育部办公厅、科学技术部办公厅联合设立的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图3 运输设备教学馆获批为首批“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和首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及“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六)学科国内外影响力、社会服务情况、突出建设成效

      主导制定交通科技发展规划,引领轨道运营安全技术创新和服务提升。作为专家组长、副组长单位,主导编制了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的交通领域“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与优先方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面向 2035 铁路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纲要等,为国家交通科技规划制定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主要专家单位,向中国工程院提交推进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院士建议;参与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的起草编制工作,为国家交通科技和行业规划制定发挥重要作用。创新发展适应超大规模路网的运输组织优化编制理论与方法,集中攻关大规模优化问题自主可控求解器缺失的“卡脖子”理论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基于云计算的列车开行方案与运行图一体化编制系统、高速铁路一体化列车智能运行调整优化技术和系统,在京沪、京张、京广高铁、京津城际及印尼雅万高铁等应用。研发了空车地一体化列车运行主动安全保障装置,被列为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重点展项”。

图4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云平台开通上线中英文双语版本,在印尼雅万高铁上落地应用。为雅万高铁的联调联试和开通运营发挥重要作用

      发挥教育资源与学科优势,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人才培养。依托教育资源与学科优势,成立“高速铁路高效运营与安全保障”引智基地、承担科技部一带一路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泰国高铁列车调度指挥仿真教学系统等,构建了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世界一流轨道交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国际化平台,举办了10届交通运输国际会议及9届国际铁路运营管理研讨会。承担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国铁集团、国际铁路联盟等机构或组织的涉外培训、学历教育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承担涉外短期培训项目2000余人次,服务亚、欧、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办我国首个商务部援外铁路运营管理硕士学位项目,为十多个国家培养了近百名高端铁路技术人才,形成了具有极高声誉的国际化铁路人才培养高地。

图5 承办RailBeijing 2021, 主办十届交通运输国际学术会议、九届铁路运营管理国际研讨会等

      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主导制定交通科技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作为北京市综合交通运输智库和交通运输部新型智库联盟,提交的“北京减量发展交通发展”、强化城市综合交通应急管理打赢抗击疫情攻坚战、关于加快提升我国高铁货运能力等建议得到国家级或省部级领导正面批示,被相关部门采纳。“十三五”期间,作为唯一承担单位连续五年为交通运输部开展交通运输领域民生实事的第三方评估,提出的多项建议被交通运输部采纳。参与交通扶贫两通任务等50多项全国重点项目调研评估。主导完成的科左后旗交通、旅游、物流三项规划扶贫项目荣获教育部首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参加国际铁路联盟疫情防控会议,分享我国疫情下轨道交通行业的防控经验。主、参编ISO/TC269、GB/T 39448-2020、GBT 38374-2019、JT/T617.4-2018 等60余项交通相关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完成了铁组国际客货协及其办事细则文件条款制修订工作,打破国外行业技术标准垄断,增强我国交通技术的国际话语权。

图6 凝练成果,完成铁路货运相关国标、行标、企标制修订